2014年4月22日 星期二

睡眠與夢--為何我都不會作夢


from huffington post

在睡眠相關演講或是上課後,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會做夢、作夢讓我睡得很差、作夢好不好….等問題。在剛開始念心理學時,自以為地認為如果可以解開夢境的秘密就等於解開大腦的奧秘。學習至今,關於「為什麼會做夢」這個問題我得到了不少答案--是的,不只一個答案,也就是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

速眼動睡眠與夢
1953年阿瑟林斯基(Aserinsky)發現速眼動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REM sleep)後(可參考:睡眠故事-速眼動睡眠的發現),夢研究也因此有了突破性的成長。夢境發生一直是與這特異的睡眠階段連結在一起,多數的書籍也都是將速眼動睡眠等同於夢境的發生,不過實際情況並不真是如此。
 
人們整晚睡眠當中,是呈現速眼動與非速眼動睡眠交替循環出現的(如上圖),每次循環約為90-120分鐘,每晚大約有4-5次的循環,亦即會有4-5次的速眼動睡眠階段。研究發現若把人從速眼動睡眠中喚醒,會有80-90%的機率會報告說有作夢,由此可知速眼動睡眠與夢的發生有極大關聯。不過報告有作夢也不是速眼動睡眠的專利,也有研究發現把人由非速眼動睡眠喚醒的話也是有可能報告正在做夢,比例由0-75%皆有。為什麼不同研究所得到的比例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這是因為在研究方法上會有許多細節之處,而這些細節差異就會導致結果有所不同。

夢研究的難處
在學生時代曾做過一個研究,想知道人在主觀上感覺入睡時腦波有什麼特徵。當時的想法很簡單,找參與者到實驗室睡覺,在特定時間點把他叫起來問他有沒有睡著。一開始預期是得到「睡著」、「清醒」兩者之一的回答,就算是介於兩者之間也要強制選擇偏向某一個答案。但事情並不是憨人我想的這麼簡單,把參與者喚醒後曾得到以下答案:「不知道」、「不是睡著也不是清醒」、「混沌狀態」、「無法辨認」…等。也就是說,人對於意識狀態的變化多半是模糊不清的,要得到精確的答案,必須要先對所評估的狀態有深入的瞭解,單以個人生活經驗來推論是不足的。
夢的研究也是有類似問題,一般人會覺得研究有沒有作夢很容易,就把參與者喚醒然後問他說你剛剛有沒有作夢,有就是有,沒有就沒有。但這當中會有一些細節會造成結果上的不同:

問法不同
「你剛剛有沒有做夢?」這樣的問題不夠精確,因為這涉及了每個人對於夢的定義與認知有所不同,若問句換成:「有沒有什麼想法飄過腦海」、有沒有什麼影像飄過腦海」…等,換了問法後得到的結果會略有差異。因此現在的研究都會把夢做較清楚的定義,像是「感覺有作夢或是有個長且奇異的故事,其影像總是很快速的消逝」

夢的記憶
就算你沒有定義上的問題,夢研究還有第二個困難,也是最大的困難,那就是記憶。一般人很直覺地認為有作夢就會回答有,沒作夢就會說沒有,但實際上並沒有這麼簡單,因為你有可能是有作夢但卻忘了,所以清醒後不記得有做過夢,因此也就回答沒有。所以回答作夢與否會是以下兩種情況所構成:
作夢+有記憶=回答有作夢
作夢+無記憶=回答沒作夢
因此一般在說有沒有做夢,主要是取決於記不記得而不是有沒有做夢。讓我們用上面提到的資訊估算一下:每個晚上睡覺約有5次速眼動睡眠、每次速眼動睡眠會有80%機率做夢,那麼理論上每晚至少應該會有3-4次的夢才對,但大部分的人都只會記得一個甚至沒有,大部分都忘了,可見記憶對夢研究的影響有多大。而要什麼時候才容易記得做夢呢?在夢的當下或是剛結束時醒來是最容易記得的,所以大家早上醒來記得有做夢的話,多半是醒來前時做的,也就是該晚最後一個夢。

做夢所以睡不好?
有些多夢的人都會認為做夢是不好的、因為做夢讓他睡眠很差、很累,也就是多夢是「因」,而睡不好是「果」。雖然我不是專長研究夢,但還是要替它背上這不該有的罪名來平反一下。由前文可知睡眠與夢有幾個特點:
1.    每晚會有4-5次速眼動睡眠。
2.    從速眼動睡眠醒來的人會有80%左右報告有做夢。
3.    每晚應會有3-4次以上的夢。
4.    在夢的當下或剛結束時有清醒才易記得夢境。
綜合以上幾點,要記得多個夢的話,你就必須在睡眠中多次醒來,而且醒來的時機還是夢中或剛結束,如此的話才有可能會記得多個夢境。換句話說,是你常醒來/睡不好所以才記得多個夢,睡不好是「因」,多夢才是「果」。


下回預告:
古人說:「聖人無夢」,這是有可能嗎?有的!但他可能是有腦傷

參考資料:
What are the memory sources of dreaming? lin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