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與你分享的快樂勝過獨自擁有--大腦也這麼認為

from: imgion

在一次旅遊時同團有一家三代十來人一起參加,行程中看他們一直是和樂融融。一次午餐是吃火鍋,那家子就坐在我後面的大桌,我正忙著加菜涮肉時,背後傳來了聽起來很興奮的聲音...

「欸我告訴你把這個加進醬油裡味道很棒哦」
「欸我告訴你把這個加進醬油裡味道很棒哦」
「欸我告訴你把這個加進醬油裡味道很棒哦」

這絕對不是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講三次,而是該家媽媽一副發現新大陸的語氣到處跟人講,連續講了四五次還越講越大聲,我聽得青筋都快爆開來了,就在此時我頭上亮了一個燈泡..
為什麼他這麼愛講呢?是不是因為與家人分享資訊可以讓人感到快樂?特別是那些別人應該不知道的資訊。
想了一陣子之後我自己下個結論:「在不損及自身利益下,人們會願意與親朋好友一同分享,因為這讓他們感到快樂」

想是這麼想但有沒有什麼根據可以支持呢?畢竟我又不是名嘴可以說了算,還是要理性找科學根據的。後來當我看到這個研究後很開心,他的結果就是顯示與好友分享能夠讓情緒變得較正向。我完全可以理解那位媽媽到處嚷嚷的心情,於是就寫了這文來跟大家分享。

研究找了60位、共30對的女性好友,每次都讓一對好友同時進行實驗。他們當中一位必須接受fMRI的掃描,另一位則是在另一個房間中坐在電腦前進行作業。他們必須看一系列照片並同時評估看照片時的感覺是偏正向還是負向。
圖片共有54種,分別是正向(ex.美食)、負向(ex.車禍)與中性情緒(ex.家具)這三類。每張照片呈現前會先告知這張是跟朋友一起看還是自己一個人看。若是先告知是「一起看」時,兩人會同時看到照片;若呈現「單獨看」時,朋友將需要做一個簡單的認知作業而沒看到照片。實際上兩人都看到順序完全一樣的照片,並沒因為指示單獨與否而有所差別。

結果發現在看到照片時,如果有跟朋友分享的話會覺得情緒比較正向,無論照片是正向還是負向都有相同效果。也就是說原本正向的情緒會更正向,但原本負向的情緒會變得比較正向。確實,對應在生活中,我們常希望與好友分享喜悅,傷心難過時也會找人訴苦,以減輕不愉快的心情。
除此之外,研究也發現在分享情緒照片時,大腦腹側紋狀體(Ventral striatum)與腹內側前額葉皮質(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眼窩前額皮質(orbitofrontal cortex)這兩個地方會顯著變得較活躍。這幾個腦區都與獎賞/激勵有關,就很像是當你知道這是跟朋友一起看時,大腦就會跟說好棒棒的獎勵你,於是乎你就會越來越喜歡跟朋友分享了。

想要讓快樂加成嗎?想要減低哀傷嗎?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與好友分享,而且呢分享是會上癮的,也難怪臉書社群會有那多人願意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給朋友們,無法自拔吧。

最後點播這首非常應景的歌來做結尾

「......與你分享的快樂 勝過獨自擁有  至今我仍深深感動....」



資料來源:
Beautiful friendship: Social sharing of emotions improves subjective feelings and activates the neural reward circuitry. link.


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睡眠中複習有助於外語學習,有這麼好康?

from: udemy.com



很多人總是期待在睡眠時可以順便做點事。個人覺得這「順便做的事」第二名應該是減肥,那第一名是什麼呢?是學習。有人期待一邊睡覺一邊聽著空中英語教室,醒來就會講英文了。這是很不切實際的幻想,但有沒有可能有類似的效果呢?可能有,有研究發現在睡眠中複習已學過的外語會有助於記憶。

這個研究找了68位年輕人參與,都是以德文為母語且不懂荷蘭文。讓他們在晚上10點左右進行詞彙學習,共有120組德文-荷蘭文的配對,荷蘭字會透過喇叭以約70分貝的音量唸出,同時在螢幕上會呈現該詞的字義(德文)2秒。學習後會再次播放120個荷蘭字語音並請參與者回答出配對的字義(德文),以瞭解學習的正確率如何。約11點時讓參與者入睡,待其進入非速眼動睡眠後重複播放部份先前學過的荷蘭字,另有睡眠控制組是同樣學習後睡覺但沒有播放任何語音複習,也有清醒組是學習後沒有睡覺且有播放語音。在經過一段時間睡覺或清醒後,再次測試參與者對荷蘭字的記憶正確率,以此來比較哪種效果會較好。

睡眠中複習到底有沒有用呢?以這個研究而言:有的。

睡覺時有被複習過的字,在醒來後可回憶出的正確率提高了,而沒有複習的字則是降低了,一來一往兩者就有了明顯差異,這表示確實需要在睡眠中有被複習到的字才有機會提高記憶。另外完全沒有複習的睡眠控制組醒來後的正確率也降低了,這表示記憶的提升並非是單純睡眠的效果。學習後醒著但有播放語音複習的正確率也降低了,這表示單純複習但卻是醒著的狀態也是沒用的,必須要複習+睡眠這兩者同時存在才會有效果。

這個研究結果可說是學習外語者的一大福音,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背單字的痛苦,而這個研究告訴我們,你背完單字後在睡覺時把單字再重播個幾次,就可以讓你記得更好。但,真的有這麼好的事嗎?

如果你是在網路上四處找文章要抄襲的記者,麻煩你接下來這一段一定要抄進去。

由於這個研究是個實驗室設計,許多變項都是控制住的,若無法有同樣精準的控制,單純在睡覺時用mp3播放單字語音,不僅可能沒有效果甚至還會有反效果,得不償失很划不來的。比方說睡眠中播放音量的控制,太小會沒效果,太大會干擾睡眠,那到底要多大才好,這就需要研究的精心調整與控制了。再者,作者也提到結果會與所使用的字詞配對難易度有關,換句話說不是所有字詞都適用。另中文方塊字的特性,與其他外語為拼音字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母語為中文的我們是否適用這也尚待驗證。

所以呢,對於「睡眠複習機」目前得抱持審慎但樂觀的態度,還是先好好睡一覺比較實在啦~~

參考資料:Boosting Vocabulary Learning by Verbal Cueing During Sleep. link.
 



2014年7月7日 星期一

月圓會影響睡眠嗎?

pic from ibtimes.com
月圓會影響睡眠嗎?2013年在Current Biology期刊上的一篇研究成果宣稱:月圓時確實會使人較難入睡。雖然不知其原因為何,但因為符合各文化中月圓的傳說,因此也沒有太多人感到驚訝,多半是笑笑說:「哦,原來會影響啊」,但研究者可不這麼想。蘇黎世大學心理學系教授Maren Cordi等人對此結果感到質疑,因此也針對這個主題進行較大規模的資料分析,結果同樣刊載於Current Biology期刊,不同的是,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月圓對於睡眠沒有任何影響。

2013Christian Cajochen等人研究結果先前也曾刊載於泛科學新聞網:睡不好嗎?看看今天是農曆幾號,雖然研究獲得顯著的差異,但由於只有33位參與者的資料,這可能會有取樣偏誤的問題,因此這個研究擷取了三個已完成計畫中的資料,來分析睡眠與月週期的關係。第一個計畫有366位參與者、共進行了470晚的睡眠生理訊號記錄,都是在環境光線受到控制的睡眠實驗室中進行;第二個計畫有29位參與者同樣在實驗室中進行睡眠記錄,但每人連續睡13-60個晚上不等,共有757個睡眠資料;第三個計畫有870個年輕參與者在家中睡同時進行睡眠記錄。

月週期的區分法也是根據先前Cajochen等人的方式,共分為三期:週期一為滿月的前後四天,週期二為滿月的前後5-9天,週期三為滿月的前後10-14天。比較在這三期共2097筆睡眠記錄資料發現:在總睡眠時間、入睡時間、各睡眠階段時間等各項睡眠相關指標上,通通都沒有差異,也就是說在不同月週期的睡眠都是差不多的,並沒有像Cajochen等人的發現月圓時會睡得較不好的情況。

為何會有這樣的差異呢?一個可能性是參與者取樣的問題。此研究透過大量資料分析後除發現不同月週期間沒有睡眠差異外,也發現了睡眠會有明顯的年齡與性別差異。先前Cajochen的研究只有33人參與,其中17位年輕人、16位老年人,皆男女各半。或許是因為參與人數多同時又有一半是睡眠相對較差的老人,剛好在統計上獲得統計顯著性所致。

這篇研究的發表也呈現了一個學術圈的問題--有差異的研究結果才值得發表,沒有差異的結果就沒有發表的價值,這的確是多數期刊或研究者都有的共同想法,然而這樣的想法卻可能會造成解讀研究成果上的偏誤。以「月圓是否會影響睡眠」這個主題為例,假設有10組研究團隊探討過這個問題,但只有一組研究人員發現有影響,其他九組的結果是都沒有影響,如此一來多數人會推論月圓對睡眠應是沒有影響的。但當只有那發現有影響的一組成果得以發表,而另外九組都因為沒有差異而被拒絕或直接不發表,結果就是多數研究者都只有看到有影響的那篇而不知道有其他九篇的結果,如此就會以為月圓會影響睡眠。因此在研究成果的解釋與發表上需要能夠突破這個觀念,才能使真實狀況得以呈現。


那這篇研究就足以讓「月圓會不會影響睡眠」這件事蓋棺論定了嗎?當然不,也許其他研究者有發現一些調節變項,或經過一些特殊分析方法後又發現不一樣的結果。一般大眾可能會因為反覆不一的研究結論而感到困惑,但我想,真理就是在人類不斷地打臉來打臉去過程中逐漸浮現輪廓的吧。

參考資料:

1.Evidence that the Lunar Cycle Influences Human Sleep. link.
2.Lunar cycle effects on sleep and the file drawer problem. link.


2014年5月13日 星期二

幼時睡得少,長大求愛差


Fruit fly Euaresta
By Bruce Marlin
俗語說「一瞑大一吋」,阿嬤也常說要有充足睡眠才會長得高,許多生物在幼年期都會睡得比成年後要來得多,這可能與腦部的發展有關。一篇刊登於Science期刊的研究發現:幼年果蠅若是睡眠受到干擾而睡不充足,成年後其求愛行為相關的腦區會較小,求愛與交配能力也會明顯降低。

剛出生的嬰兒每天會需要超過16小時的睡眠,隨著年齡的成長逐漸減少,成年後才變為約8小時左右的睡眠。幼時這種「吃飽睡、睡飽吃」的現象,有個觀點是認為睡眠與腦部發展有關,尤其是速眼動睡眠。這樣的觀點意味著幼時睡眠不足的話會影響大腦發展,長大後就會有某部分腦區發育較差,且對應該腦區的行為也會受到影響。但最可能受影響的腦區與行為是什麼呢?一群研究者以果蠅為研究對象,發現生物最基本的能力之一:求愛與交配會明顯變差。

Amita Sehgal博士是霍華休斯醫學研究中心(The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研究人員,他們比較剛羽化3小時的幼年果蠅與成年果蠅(9-10天),發現幼年果蠅睡眠量(註一)明顯較多,主要在白天會睡較多,也會比較快就入睡(光亮/暗後到第一次入睡的時間),睡得也比較深層不容易被喚醒。以兩種睡眠干擾方式(註二、三)也發現成年果蠅睡眠幾乎全被剝奪,而年輕果蠅則對干擾的抵抗力比較強,不管怎麼樣都要睡。由此結果可知果蠅也有幼時睡眠趨力高、睡眠量多的情況。

另一個實驗則將剛羽化的幼年果蠅與七天大的成年果蠅連續睡眠干擾36小時,之後再經過三天的睡眠恢復期,以錄影的方式來測量其求愛行為(註四)。結果發現:在幼時睡眠不足的話,其成年後的求愛行為會明顯減少,成功交配比例更是由約70%降至不到20%,但若是成年後才睡眠不足,則不會影響其求愛與交配行為。這表示繁殖能力變差並不是單純睡眠不足所造成,可能涉及到幼年睡眠時的大腦發育功能的受損。他們的研究結果也支持了這個說法:幼時睡眠受到干擾的果蠅,VA1v這個腦區在長大後會明顯較小,而這正是與求愛行為相關的腦區。

結論很清楚了,在果蠅身上,幼時睡眠不足會影響求愛行為相關腦區的發育以及成年後的繁殖行為。不過睡眠的影響力在不同生物上會有所不同,在人類或其他生物身上是否具同樣的影響力?尚待進一步研究來瞭解。

不過連果蠅都要認真面對睡眠的重要,何況是人類?

註一:若果蠅連續5分鐘處於不活動狀態,即判定是進入睡眠。
註二:機械式睡眠干擾:把果蠅放進試管後置放於震盪器上,每20秒為一個區段,每個區段隨機搖晃2秒鐘,以此來干擾果蠅睡眠。
註三:溫度式睡眠干擾:把果蠅置放在31度C的環境下,會因太熱而難以入睡。
註四:錄影下來由不知情研究者觀察記錄10分鐘內有求愛活動或是確實交配,感興趣者可見以下連結


參考文獻:
A Critical Period of Sleep for Development of Courtship Circuitry and Behavior in Drosophila. link.



2014年4月22日 星期二

睡眠與夢--為何我都不會作夢


from huffington post

在睡眠相關演講或是上課後,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會做夢、作夢讓我睡得很差、作夢好不好….等問題。在剛開始念心理學時,自以為地認為如果可以解開夢境的秘密就等於解開大腦的奧秘。學習至今,關於「為什麼會做夢」這個問題我得到了不少答案--是的,不只一個答案,也就是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

速眼動睡眠與夢
1953年阿瑟林斯基(Aserinsky)發現速眼動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REM sleep)後(可參考:睡眠故事-速眼動睡眠的發現),夢研究也因此有了突破性的成長。夢境發生一直是與這特異的睡眠階段連結在一起,多數的書籍也都是將速眼動睡眠等同於夢境的發生,不過實際情況並不真是如此。
 
人們整晚睡眠當中,是呈現速眼動與非速眼動睡眠交替循環出現的(如上圖),每次循環約為90-120分鐘,每晚大約有4-5次的循環,亦即會有4-5次的速眼動睡眠階段。研究發現若把人從速眼動睡眠中喚醒,會有80-90%的機率會報告說有作夢,由此可知速眼動睡眠與夢的發生有極大關聯。不過報告有作夢也不是速眼動睡眠的專利,也有研究發現把人由非速眼動睡眠喚醒的話也是有可能報告正在做夢,比例由0-75%皆有。為什麼不同研究所得到的比例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這是因為在研究方法上會有許多細節之處,而這些細節差異就會導致結果有所不同。

夢研究的難處
在學生時代曾做過一個研究,想知道人在主觀上感覺入睡時腦波有什麼特徵。當時的想法很簡單,找參與者到實驗室睡覺,在特定時間點把他叫起來問他有沒有睡著。一開始預期是得到「睡著」、「清醒」兩者之一的回答,就算是介於兩者之間也要強制選擇偏向某一個答案。但事情並不是憨人我想的這麼簡單,把參與者喚醒後曾得到以下答案:「不知道」、「不是睡著也不是清醒」、「混沌狀態」、「無法辨認」…等。也就是說,人對於意識狀態的變化多半是模糊不清的,要得到精確的答案,必須要先對所評估的狀態有深入的瞭解,單以個人生活經驗來推論是不足的。
夢的研究也是有類似問題,一般人會覺得研究有沒有作夢很容易,就把參與者喚醒然後問他說你剛剛有沒有作夢,有就是有,沒有就沒有。但這當中會有一些細節會造成結果上的不同:

問法不同
「你剛剛有沒有做夢?」這樣的問題不夠精確,因為這涉及了每個人對於夢的定義與認知有所不同,若問句換成:「有沒有什麼想法飄過腦海」、有沒有什麼影像飄過腦海」…等,換了問法後得到的結果會略有差異。因此現在的研究都會把夢做較清楚的定義,像是「感覺有作夢或是有個長且奇異的故事,其影像總是很快速的消逝」

夢的記憶
就算你沒有定義上的問題,夢研究還有第二個困難,也是最大的困難,那就是記憶。一般人很直覺地認為有作夢就會回答有,沒作夢就會說沒有,但實際上並沒有這麼簡單,因為你有可能是有作夢但卻忘了,所以清醒後不記得有做過夢,因此也就回答沒有。所以回答作夢與否會是以下兩種情況所構成:
作夢+有記憶=回答有作夢
作夢+無記憶=回答沒作夢
因此一般在說有沒有做夢,主要是取決於記不記得而不是有沒有做夢。讓我們用上面提到的資訊估算一下:每個晚上睡覺約有5次速眼動睡眠、每次速眼動睡眠會有80%機率做夢,那麼理論上每晚至少應該會有3-4次的夢才對,但大部分的人都只會記得一個甚至沒有,大部分都忘了,可見記憶對夢研究的影響有多大。而要什麼時候才容易記得做夢呢?在夢的當下或是剛結束時醒來是最容易記得的,所以大家早上醒來記得有做夢的話,多半是醒來前時做的,也就是該晚最後一個夢。

做夢所以睡不好?
有些多夢的人都會認為做夢是不好的、因為做夢讓他睡眠很差、很累,也就是多夢是「因」,而睡不好是「果」。雖然我不是專長研究夢,但還是要替它背上這不該有的罪名來平反一下。由前文可知睡眠與夢有幾個特點:
1.    每晚會有4-5次速眼動睡眠。
2.    從速眼動睡眠醒來的人會有80%左右報告有做夢。
3.    每晚應會有3-4次以上的夢。
4.    在夢的當下或剛結束時有清醒才易記得夢境。
綜合以上幾點,要記得多個夢的話,你就必須在睡眠中多次醒來,而且醒來的時機還是夢中或剛結束,如此的話才有可能會記得多個夢境。換句話說,是你常醒來/睡不好所以才記得多個夢,睡不好是「因」,多夢才是「果」。


下回預告:
古人說:「聖人無夢」,這是有可能嗎?有的!但他可能是有腦傷

參考資料:
What are the memory sources of dreaming? link.









2014年2月12日 星期三

睡眠的故事--速眼動睡眠的發現


只要是談到睡眠相關的文章,一定會提到的一個專有名詞:速眼動睡眠(Rapid-eye-movement sleep; REM sleep),中文另有翻譯為動眼睡眠、速動眼睡眠,大陸有部份翻譯為雷姆睡眠(那有沒有路克睡眠)。為什麼這個專有名詞一定會被提到?只要一個字你就能了解他有多重要了----「夢」。沒錯,速眼動睡眠與夢境的發生息息相關,不過今天不是要談夢,而是想介紹速眼動睡眠是怎麼被發現的....

*******以下為歷史改編**********

在昏黃的燈光下,研究室裡堆了好幾疊書,一個博士班學生正在跟他的指導教授咪停(meeting)..

「阿基啊,你都博好幾了,兩個孩子也都要唸小學了,要趕快畢業賺錢養家啊」

阿基心頭一沈,心想這我也知道啊,念博士的誰不想趕快畢業?問題是沒有個研究結果來提供學術貢獻前,你不給我畢業啊。不過這句話當然不能說,還是報告一下之前做的事...

「老師,我也很想趕快寫論文畢業啊,但問題現在是連主題都還生不出來。之前你叫我去看人剛入睡時眨眼頻率的變化,問題是人眼睛閉起來時,根本很難區分是眼皮在動還是眼球在動,就通通會動啊。後來你說算了又叫我去看嬰兒睡覺,看了好幾個月我只練就了一個超能力,就是可以在嬰兒醒來的前十秒就可以預測他即將醒來,他的媽媽們都說我超厲害不愧是研究睡眠的,但這有什麼用?又不是要當保姆博士。」阿基不斷地說著。

「好啦好啦,不要用那種哀怨的眼神看著我,我知道你在抱怨我害你做白工,但雖然之前我叫你做的這些觀察研究都沒有什麼好結果,但並不是沒意義的哦,你可以從這些經驗當中提高觀察力,同時也更了解睡眠中會有哪些現象,這些經驗的累積都有助於你以後的研究工作......喂喂,不要用那種懷疑的眼光看著我,我不是要唬弄你啊,我以前也是這樣過來的,歷史上重大的發現都是經歷的很多次的失敗才得來的啊。這是真的你要相信我,你看看我這閃亮的眼睛,像是會騙人的嗎?」

「會!」阿基毫不思索地回答,想當初就是被這個眼神騙來唸博士班的。

「喂,沒禮貌,我是BOSS捏,就算你這麼認為也不要這樣直接回答啊。好啦好啦,你就回去再多想想多看看吧,到處去睡個覺或是看人睡覺搞不好會有靈感啊,一直逼迫自己醒著是沒有用的。你看看你的黑眼圈,都當爸爸的人了,要有健康的身體啊,改天早起再跟我一起去騎車啦。」

還不是因為你叫我今天來咪停,害我昨晚苦惱的睡不著,阿基心底嘟嚷著

**************************************************

「我回來了!」阿基回到家中總是習慣在門口就叫一聲,有種狀態轉換的感覺,把在學校的苦惱與哀愁暫時拋開。

「兒子跟女兒都剛睡,你進去看他們注意別吵醒啊。」妻子眼睛持續盯著書看,頭也不回的交待著。他這陣子心情好像又不好了,情緒老是這樣起起伏伏的。

小心翼翼地打開孩子們的房間,看著在床上熟睡的兩個孩子,心中不由得暖了起來。想當初老婆驗出兩條線時真嚇得我屁滾尿流失了魂啊,在還沒拿到學位前就生了兩個孩子,這經濟負擔可真不小。幸好孩子們一直都沒有重大的疾病,也都很乖巧不會在我要唸書的時候吵著要玩,三不五時還會撒嬌。
正回想著孩子可愛模樣,突然間眼角瞄到兒子阿萌(Armond)的眼睛好像眨了一下。定睛一看,不是在眨眼,而是眼球正古溜古溜地左右轉動著。雖然睡覺時閉著的雙眼會轉動並不是第一次看到,但轉動得這麼快倒是第一次見到。不過轉了幾下後又不轉了,多等了五分鐘還是沒動靜,退出房門後腦海中響起BOSS很常叨唸的話:「要觀察、要思考、要懷疑,不要把看到的一切都認為是理所當然。」

恩,好吧,那就來思考一下吧:這個眼球快速轉動有可能跟我之前看的一樣,只是阿萌天生神力轉得比較快。也可能是他年紀還小所以轉得比較快,長大就變慢了。不過還有一種可能,是這種快速眼球轉動跟以前看到較慢的眼球轉動是不同的,是獨特的一種狀態。到底是那一種呢?我現在也不知道。另外這個眼球快速轉動的行為是久久發生一次呢,還是很常發生?一次發生會持續多久呢?眼球轉的時候還會有其他身體部位跟著細微變化嗎…這一切目前都還不知道,或許會有新的發現也說不定,明天帶阿萌去實驗室觀察看看吧。

**********************************************************

「BOSS,你看!」阿基遞了張圖給BOSS,眼神非常熱切,就像小孩想要跟人炫耀他的新發現似的。



「這是什麼?」看著這張有著時間軸,上頭還有許多事件畫記的圖,一時之間不知道阿基在獻什麼寶。

「嘿嘿,昨天晚上我整晚沒睡看著兒子睡覺,發現他在睡覺之後每隔一段時間眼球就會很快速的轉動,持續個幾秒到幾分鐘後就停了。所以我就把他每次發生眼球快速轉動的時間記錄下來,標記在時間軸上就是這個圖啦。看起來好像有種規律但又不是很穩定,所以來問問你是否知道這個現象是什麼?」

「哦~~」BOSS的眼神一亮,一直盯著圖看,好像要把圖給看破一般。接著拿起筆來直接把圖上的畫記給框了起來,再把圖推回給阿基


「阿基啊,我目前不知道這有什麼意義,但你的這個紀錄很有意思,很可能是重大發現哦。眼球快速轉動的現象雖然並不是一直持續,但如果由發生頻率來看,把密集發生的時候視為一段截然不同的狀態,那看起來這個狀態在睡眠中是反覆不斷發生的。」

「那又如何呢?睡覺時本來就會有一些行為偶而會發生啊,像是手腳抽動、流口水跟打呼,這能代表什麼呢?」

「阿基啊,事情不是憨人想的那麼簡單。如果這種眼球快速轉動的現象是普遍、穩定、重複地出現於每一個人的睡眠中,那這很可能代表著睡眠並不是一個同質的狀態,而是一個以上的狀態。像你的觀察中,睡眠就可以分為有速眼動跟沒有速眼動的睡眠,只要你可以找到更多的證據支持這是個穩定存在的現象,那你就可以畢業兼名流青史囉,ㄎㄎ為師我當然也跟著沾光啦。所以不要廢話了繼續去給我觀察老人小孩男人女人的睡眠,看是否都有同樣的現象。」

「說到名流青史,老師啊,那你可否不要再叫我名字的縮寫了,叫我的本名啦,我的名字很好聽的。」阿基說

「唔?抱歉抱歉,因為我唸你的名字時都會吃螺絲,這樣很丟臉,所以就給你取了別名,阿基阿基叫著也挺順的就忘了你的本名了。那本名是叫做阿....什麼...基....來著?」

「阿瑟林斯基(Aserinsky)啦!」

**************************************************



速眼動睡眠的發現是一個重大的里程碑,這表示睡眠並不是一個同質性的行為,而是不同狀態的交互輪替,從此之後睡眠研究有了爆炸性的進展。同時這師徒在1953年發表於Science期刊的論文也指出:速眼動睡眠很可能與作夢有很大的關係,這開啟了睡眠與夢相關研究的一扇大窗,阿瑟林斯基確實有資格名流青史。

最後,他因為開車睡著而事故身亡,生命中最閃亮跟黯淡的時刻都跟睡眠有關,如此之傳奇值得特別為文介紹他....



參考資料:
1.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118/3062/273
2.http://en.wikipedia.org/wiki/Eugene_Aserinsky
3.http://www.sleepandhealth.com/files/journal/2004/2004_0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