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夜晚睡眠差,情人變敵人


睡眠是人類生活中重要的休息時間,糟糕的睡眠帶來許多不良影響,除了生理與認知功能外,也可能會影響到人際關係,特別是與枕邊伴侶的互動。正所謂「好的睡眠讓你上天堂,不好的睡眠讓你上槍膛」,加州柏克萊大學的Amie Gordon和Serena Chen教授發現,不好的睡眠會惡化情侶間的衝突並降低對另一半的同理心,讓戀人間的關係拉起警報。

研究者找來78位戀愛中的年輕成人,想要了解睡眠與日常生活中的衝突之間的關係,請這些參與者紀錄兩週的睡眠日誌及生活經歷,此外也調查他們每天的壓力、焦慮、憂鬱心情和關係滿意度,並評估伴侶是否為睡眠干擾來源,以排除睡眠與衝突之間其他可能的解釋。結果發現:前一晚沒睡好的話,隔天更容易出現情人間的衝突,而這並不是因為壓力、焦慮、憂鬱…等其他因素所造成。

那既然衝突發生了,那麼沒睡好是否也會影響解決衝突的能力呢?接下來研究者找了71對情侶,請他們先評估前一晚的睡眠情況,之後討論關於彼此之間衝突的看法,交談過程會錄影下來,結束後讓他們評估在衝突對話中,對自己及伴侶的正負向情緒與同理心,並評估對話後能否達成衝突的解決。另也會讓三位公正人員觀看影帶來評估參與者的正負向情緒,以正確識別他們的情緒及同理心程度。結果發現要是前一晚沒睡好的話,兩人間正向情緒的對話就會相對減少,且同理心程度也會降低。在衝突解決上,兩人都有睡好的話則明顯較能解決衝突,若其中有一人沒睡好都將會影響衝突的解決能力。看來前一晚要是睡得不好的話,兩人因溝通技巧變差而使得較容易出現嚴重衝突。

兩人之間要長時間相處是件藝術,更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一般生活上的瑣事、壓力外,睡眠不足所造成的影響很容易被忽略,但這確實會使得人們在人際互動上會變差。因此若不想要增加與愛人間的爭執,就讓彼此睡好一點吧,免得隔天掀起一場愛的暴風雨,讓枕邊風變成暴風那可就不好了。

文:曾巧君

參考文獻:
The Role of Sleep in Interpersonal Conflict: Do Sleepless Nights Mean Worse Fights? link.

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

睡眠不足時去添購食物請小心,可能會買過多又高熱量

from:http://www.kaahe.org
在這個無敵忙碌的社會,大概除了嬰兒與孩童,其他年齡層的人都處於睡眠不足的情況下,此時許多認知功能都會受損,包含決策行為也會受到影響。這不只是讓你工作上出現失誤這麼簡單而已,還可能會造成「腰帶漸寬終不知」的後果。研究發現在缺乏睡眠的狀態下,會不自覺地選擇購買過多、總熱量也較高的食物。

任職於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的班迪克特(Christian Benedict)教授對於睡眠與肥胖之間的關係很感興趣,先前他的研究團隊已發現當人們處於整晚沒睡的狀態下,看到食物影像時大腦右側前扣帶回皮質(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的活動會較活躍,此腦區被認為與對食物的感受有關。大腦對食物的反應強烈,反應在行為上可能就可能會購買甚至吃下更多的食物!因此班迪克特教授就進行了另一個研究,來瞭解在睡眠不足的狀況下是否會不自覺地影響到購買食物的決策。

他們邀請了14位正常體重的男性,分別經歷正常睡眠與整晚沒睡的情境,接著參與一個「虛擬購物」的測試。在這個測試中他們必須花光固定額度的金錢(約50美金),來一次性地購買往後幾天的存糧。共有40項食物可供選購,當中有20項是高熱量、20項是低熱量食物,而無論是高低熱量,即食類與需烹調類的數量是相等的。

結果發現:在相同的預算底下,整晚沒睡後會購買更多也更高熱量的食物。與正常睡眠時相較,缺乏睡眠時會購買超過18%的食物(以公克計),且食物的總熱量也較高約一成。同時發現整晚沒睡後血液中飢餓素(ghrelin)的濃度也提高了,不過這濃度並未與購買食物多寡與熱量相關,顯示睡眠不足時買了更多也更高熱量的食物可能並不是因為飢餓,而單純是大腦決策上想囤積更多食物。

就自然界的生物而言,無法擁有充足睡眠時多半是因為面臨敵人了,此時吃下更多食物或是儲備更多糧食是為了能夠度過危險情境。但現今社會中的人們就被這保護機制給害慘了,因為人類的敵人只剩下自己,以及他所製造出來的慾望,而食物正是最可怕的慾望之一啊。

參考文獻:
Acute sleep deprivation increases food purchasing in men. link.


2013年9月7日 星期六

缺乏睡眠讓人特別想吃垃圾食物

(Credit: © Gennadiy Poznyakov / Fotolia)

熬夜工作時你是否很容易嘴饞想吃宵夜,而腦海中浮現的盡是洋芋片、雞排等這些高熱量又不營養的垃圾食物呢?其實這一切都是缺乏睡眠惹的禍啊,研究發現在缺乏睡眠的情況下,人們吃垃圾食物的慾望會提高,且由大腦活動也發現正處於「只管口腹之慾、不理小腹漸凸」的失控狀態。

現代人往往因為工作或娛樂的需求漸增而處於睡眠不足的狀態,甚至三不五時就來個熬夜不睡,另一個常見問題就是肥胖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這兩個問題被發現是有關聯的。先前已有研究發現睡眠不足的話會讓人食慾提升吃多了宵夜等,這些都是造成肥胖的凶手。加州柏克萊大學的沃克教授(Matthew Walker)與其研究團隊則想進一步知道:睡眠不足的狀態下除了食慾大增外,想吃的食物是否有所不同,對應腦區的活動是否也會有不同變化。

他們找了23個年輕人參與研究(13位女生),每人皆經歷正常睡眠與整晚沒睡的狀態。整晚沒睡時會在凌晨提供一次點心以補充因持續清醒而耗損的能量,隔天早上提供早餐後大約在9:30開始進行實驗。每位參與者都需接受觀看80張食物的照片,由低熱量的蔬菜水果類(如:蘋果、胡蘿蔔)到高熱量的披薩、洋芋片、甜甜圈等都有,同時詢問「你現在想吃這個食物的程度有多高」。為了加強回答的動機與正確性,在實驗結束後確實會提供他所最想吃的食物。並以功能性磁振造影記錄他們看到影像時的大腦活動,同時也會評估實驗前後的飢餓感受。

結果發現:參與者無論是有睡飽或是整晚沒睡,在實驗前後的主觀饑餓程度都相同。但在整晚沒睡的情況下,會對高熱量食物的慾望明顯提高,且慾望提高的程度也與主觀睏睡度成正比,越睏睡的話提高越多,不過對低熱量食物的興趣則差不多。在大腦活動上,一夜沒睡後關於食物評價與自我管控的相關腦區前額葉與腦島(insula)的活動都降低了,但深層腦區中與情緒相關的杏仁核(Amygdala)活動卻增強了,意味著此時對於食慾的情緒大幅增強,但理性控管卻反而降低,這解釋了為何一般人熬夜後常會受不了誘惑而吃了平常克制不吃的食物,也提醒那些想減重節食的人們一個重要的觀念睡眠對於減重之所以重要,並不是睡飽就可以讓人瘦,而是沒睡飽會讓人難以克制食慾而變胖。

走在大賣場中看到許多超大包裝洋芋片時,我心裡總是想著這種大包裝是想害死誰啊,從這個研究結果就可知道受害者之一就是睡眠不足的人哪!記得下次不得已要趕工不睡時,請別讓垃圾食物待在你身邊,否則很可能會著了魔似的吃了它,當然治本之道還是要給自己一個充足的睡眠囉。

原始文獻:
The impact of sleep deprivation on food desire in the human brain. link.




2013年8月13日 星期二

回想往日讓人暖呼呼

賣火柴,賣火柴,有人要買火柴嗎?

冬夜裡可憐的小女孩為了取暖,不得已點燃了要拿來換取金錢的火柴,而在點燃最後一根時看到了慈祥的奶奶。故事中會描繪到憶起奶奶的慈祥是有道理的,因為有研究指出:回憶美好往事確實可讓人身體暖和起來。

常常在回憶起童年往事的點點滴滴時,心頭會感到有一絲暖意,在異鄉冬夜時也特別容易勾起思鄉情緒。人們對於往日的懷念並不只是回憶跟說嘴而已,不管是與知交朋友聊到或是自己回想起往日時光,除了心理上產生一絲暖意外,生理上也確實對冷熱的感受有所影響的。

一群研究者對人們懷舊情緒很感興趣,他們設計了五個巧妙的實驗來探討懷舊情緒與生理冷熱感受的關係。實驗一邀請19位大學生參與研究,他們連續30天、每天定時評量自己當天的懷舊程度,並在晚上10點將當天的評量透過手機告知實驗者。之後將他們所記錄的懷舊程度與當天當度氣溫對照發現:當氣溫越低時,當天的懷舊程度就越高。的確,我們在天冷甚至飄雨的夜晚時總是感到寧靜和寂寞,此時往往不禁會想起了故鄉往日和親人的生活點滴。不過在生活情境下除了溫度以外還有很多變數,因此需要以較嚴謹的實驗室研究來探討溫度與懷舊之情的關係。
實驗二則是邀請90位大學生參與研究,他們被隨機帶入低溫(20˚C)、適溫(24˚C)與高溫(28˚C)三種溫度之一的房間。請他們進行約5分鐘的填充作業(filler task),之後再評量自己的懷舊程度。結果與實驗一類似,參與者在低溫房會明顯有比較高的懷舊程度。在此實驗更進一步確認生理上冷熱感受與懷舊情緒的關聯,生理上冷的感受會增加思念的情緒。

既然冷的感受會提高懷舊情緒,那是否是因為回想往日可以讓人有溫暖的感受,因此人們會不自覺地採用這個策略來讓身體變得暖和呢?實驗三他們邀請了1070位年齡介於12-68歲(平均37歲)的參與者,透過網路聆聽四首讓他們回味再三的歌曲,聽完後評估是否誘發懷舊情緒與生理上是否感覺較為溫暖。結果發現聆聽令人回味的音樂後懷舊程度提高了,也感覺身體有變得比較暖和。不過這裡的變暖和是參與者的主觀感覺,實際上體溫或代謝是否有改變上不得而知。

實驗四讓64位大學生分成兩組,帶入低溫的房間 (16 °C)後請他們回憶自己懷念的往事或是回憶日常一般事件,接著評估自己懷舊程度並推估目前的房間溫度。結果顯示回憶往事的參與者會傾向高估室溫,這表示他們生理上感受到的溫度相對之下是較為溫暖的。最後一個與實驗四有相同過程,不過在回想事件後請他們將手放入冰水(4 °C)中並盡量持續久一點。結果顯示回想往事者可以忍受手在冰水中的時間會比較久,這顯示了懷舊之情可讓人感到溫暖,因此較能忍受低溫的侵襲之痛。

這系列五個實驗指出懷舊之情不僅讓人心生暖流,同時可能增加了生理上的暖意感受,並對低溫有更好的忍受力。暖心的回憶幫助我們暫時適應環境的不舒適,所以下次冷的時別點火柴了,會死人的,懷念一下美好的往事就可讓身子暖和起來哦。

文:林映秀、蔡宇哲

原始文獻:
Heartwarming Memories: Nostalgia Maintains Physiological Comfort. link.

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

擺出自信姿勢讓人更有能力面對挑戰!


超人為什麼老愛雙手叉腰站著、假面騎士為什麼老愛擺弄姿勢變身呢?除了耍帥以外有別的用處嗎?有的,研究發現擺出自信的姿勢確實可以讓人更有能力去面對挑戰。

在這個不斷求新求變的社會中,幾乎每天都會面臨到新的挑戰。常常可以看到保險、汽車的業務們在上班前都需要在門口做做體操、精神喊話一番,來迎接一天繁忙工作的開始,這樣的精神喊話是有效的嗎?當人們在充滿自信時會傾向表現出具力量、肯冒險的姿勢,此時體內的冒險賀爾蒙-睪固酮(testosterone)會提高,而壓力賀爾蒙可體松(cortisol)則會下降,這樣的行為與生理變化有利於讓我們去面對未知的挑戰。

有研究者認為自信、行為姿勢與生理變化這三者是相互影響的,不僅有自信會影響行為與生理,調整行為也同樣可以影響自信與生理。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幾位學者共同進行了一個研究,他們想知道單純擺出自信姿勢是否真能實質上增進自信與力量。他們找來42位參與者並隨機安排於[高自信姿勢]或[低自信姿勢]組別,這些人事前被告知是要做生理訊號測量的研究,因此並不知道研究目的與自信心有關。每組都有兩個姿勢,參與者需持續姿勢一分鐘後再換下一個。做完指定姿勢後會進行一項具冒險性的賭博遊戲,結束後讓參與者自我評估自信程度,同時採集唾液以測量體內的睪固酮與可體松濃度。

結果發現:人們在做完高自信姿勢後,睪固酮濃度會明顯提高而可體松濃度會降低,心理上自覺比較有自信,且也比較願意投入冒險;擺低自信姿勢的那些人則剛好相反,睪固酮濃度會明顯降低而可體松濃度會提高,自信心較低且比較不願意投入冒險。

看來要提高自信與能力沒有想像中的難,只要來個帥氣有信心的姿勢就可以了。將來要做一件沒把握的事情之前,可以試著做些看起來覺得有自信的姿勢或手勢,這樣不僅能夠幫助你在心理和行為上面更有自信,也確實在生理上增強潛力,讓你更有力量去面對那些挑戰!

文:洪群甯、蔡宇哲

原始文獻:Power Posing: Brief Nonverbal Displays Affect Neuroendocrine Levels and Risk Tolerance. link.

延伸閱讀:

2013年7月29日 星期一

睡眠不足易導致肥胖


from:http://motherandbaby.ninemsn.com.au
很多嘗試減重的人都會有一些奇怪的觀念跟行為,我也不例外。還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嘗試減重時很自以為地認定[少睡一點就會變瘦]。當時的邏輯依序是這樣的:
1.人體清醒時所消耗的熱量比睡眠時要來得多
2.清醒時間越多,所消耗熱量也就越多
3.消耗熱量越多,就越容易瘦
4.所以少睡一點就會變瘦
前三點都是對的,但偏偏到了第四點的結論就是錯的,為什麼呢?兩個字:宵夜。

有不少研究都支持睡眠不足與肥胖之間是高相關,但賓州大學心理學系完成了一個很難得的研究,他們的結果發現睡眠不足與肥胖間不只是高相關,而且是因果關係—睡眠不足易導致肥胖,而變胖可能與吃宵夜有關。這個研究共邀請了225位健康不肥胖的人,其中198位經歷連續五天、每天都只睡四小時(04:00-08:00)的睡眠不足情境,另有27位持續五天的正常睡眠時數。睡眠限制連續五天都只由4點睡到8點,只睡4小時。實驗期間食物是是24小時供應,參與者可以任意進食。在還不能睡覺時參與者可以任意走動但不能做激烈運動,可以從事閱讀、看電視、打game…等靜態活動。

結果發現睡眠不足會讓人變胖,經過五天睡眠不足後,198人參與者平均體重增加將近1公斤,遠比28位睡眠正常者增加的0.1公斤明顯要來得多,同時男性增加的體重也比女性多。而在進食熱量方面,睡眠正常組並沒有甚麼變化,但睡眠不足組在睡得比較少的那五天中,攝取熱量由原本的2500大卡增加到3000大卡左右,多出來的這500大卡主要來自於晚上不睡時所吃的宵夜(22:00-03:59),其餘清醒時段進食熱量沒有太大差異。且宵夜也傾向選擇吃脂肪較高、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較低的食物。待睡眠時數恢復正常後,進食熱量亦隨之恢復正常。

所以呢,這一切都是雞排宵夜的錯,只要不吃就可以少睡變瘦了,真簡單。但事情並不是憨人想的那麼簡單,其他研究也顯示了當你睡眠不足睏睡時食慾會變得比較旺盛,這就使得熬夜不吃宵夜這件事變得難上加難了,我想有過熬夜經驗的人都很能同理這件事。

所以呢,想減重還是別打不睡的主意了,況且充足睡眠還能減少肥胖基因的影響力,還是乖乖的運動並讓自己有充足的睡眠吧。

原始文獻:
Effects of Experimental Sleep Restriction on Weight Gain, Caloric Intake, and Meal Timing in Healthy Adults. link.



2013年7月13日 星期六

成功的要訣是意志力,那意志力是甚麼?

from:http://saludify.com
意志力很重要大家都知道,通常我們會說成功減重的人很有意志力,天天晨起跑步的人也很有意志力,Angela Lee Duckworth在TED短講中略述了他的研究發現, 認為學生學業成就的要訣也是意志力。



那,甚麼是意志力呢?

意志力(willpower),這個名詞聽來眾所皆知但卻又難以具體且明確的定義。就此領域的心理學家的想法,意志力這個概念可以化約為自我控制(self-control),自我控制指得是能控制內心某個衝突,成功抑制了惡魔的一方。比方說跑馬拉松時會肌肉痠痛、呼吸不順、腹部疼痛...等,此時內心就會出現想停下來舒緩痛楚的慾望,然而另一方面也希望可以完成全程馬拉松好成就自己是個好漢,此時內心就產生了一個衝突。要繼續跑還是要停下來?若能成功的抑制停下來舒緩不適的慾望,也就控制了這一次的內心衝突,馬拉松得以繼續跑下去。因此,完成一次馬拉松=重複地對抗內心衝突、抑制想停止的慾望=意志力的展現。許多生活上需要意志力的行為都能夠以這個模式去解釋,像是減肥者需要抑制食慾、規律運動...等。
既然意志力這個特質如此重要,那麼該如何測量呢?意志力可以被訓練而增進的嗎?下面這篇減重與意志力的研究可讓大家有初步的瞭解。

大家都知道,要有足夠的意志力才能夠成功減肥(也是筆者的血淚經驗),這個結論並不稀奇大家也都知道,但這研究也發現另一個有意思的結果--成功減重也與意志力的增進有關,意志力增強越多者減重程度越好。

這個研究分別找了40(實驗一)與23位(實驗二)參與者加入一個為期六個月的減重計畫,這段期間需調整生活型態,包含較低熱量、低脂的飲食,增加活動量...等。等到減重計畫結束後,以握力器來評估參與者的的意志力,實驗二則是計畫進行的前後都有進行持續握力測量,以瞭解減重與意志力的改變的關聯。

等等,握力器可以用來測意志力?聽來很瞎,不過確實是可以這麼評估的。
from:http://hymanhealth.com
詳細的方法是每人都需先測量最大握力(可以持續握緊3秒鐘的最大值),先評估最大握力以避免不同人的握力差異。實際評估意志力時,則將要求參與者持續握住超過最大握力的70%以上,要求參與者盡量持續握緊,握得越久越好。由於持續緊握會有手部肌肉痠痛的不適感,此時會讓人有想放開以逃避不舒服的想法。然而意志力就是指可以抑制心中的衝突,必須要抑制想放開手的想法。因此可以緊握越久的話,表示他的意志力越好。
這個方法雖然並不是直接的測量法,也不是全面性地代表意志力這個特質,但有文獻確認過確實可用以評估意志力程度。

回到減重研究,他們的結果發現:能夠減重10%以上的參與者,他們的握力時間都比未能成功減重的人要來得久,亦即意志力較佳。且意志力程度與減重程度、活動量、攝取較少熱量也呈正相關。這首先確認了成功減重與意志力的關聯。而第二個實驗結果發現:意志力提升的程度(計畫後握力減去計畫前握力)與其減重成果呈正相關,意志力提升越多所減的體重越高,也較常出席減重討論聚會且較常運動。

這個研究結果並不令人意外,要成功減重當然需要意志力,但有意思的在第二個實驗結果--
認真執行減重計畫後有些人意志力會有所提升,且提升越多者減重效果較好。這樣的相關意味著一種可能性--確實遵守減重計畫不僅可成功減重,還可以提高意志力!這實在是太棒了,
除了擺脫肥胖還可以變成意志力堅強的人,但天底下可能有這麼好的事嗎?雖然由這個研究並無法證實此事,但這卻是有可能的,有不少意志力相關研究指出:要提升意志力並不需要甚麼特別的訓練,只要可以每天規律地進行一些平常不做的事就可以了,就像是這個研究中參與者遵循減重計畫去改變飲食、活動,日後將再介紹其他意志力訓練的研究。

參考文獻: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the role of self-control in behavioral weight loss treatment. link.


2013年6月28日 星期五

談電影全面啟動(inception)


您選擇此部科幻電影的理由為何?為何是您心目中的經典之作? 
主要是因為劇情碰觸到的剛好是我的專長,因此對這部片特別感興趣。身為一個研究者,對影片中相關知識極盡挑剔之能事也是很正常的,但在挑剔之後發現整體瑕不掩瑜,對導演將科學知識細膩的融入相當佩服,把科學知識融入在藝術中是傳遞給大眾最好的方法,但也很困難。

您覺得此部科幻電影,對於文化面、社會面的影響或啟發為何? 
電影情節除了緊湊刺激外,也有一些描繪人性與現實的層面。有一幕是看到一群老人每天都會聚在一起共同做夢,助夢者說夢境對他們而言才是真實的存在,因為在夢中或可擺脫遲邁的身軀,與好友一同進行冒險。這樣的描寫或許有點自我欺騙、甚至類似吸毒以滿足自身快樂,但看到一群行將就木的老人,在追求著自己生命中最後的冒險與自由,在人性上倒也很難有過多苛責。另像主角與妻子由於沈迷於夢中的無所不能,以至於最後無法分清現實與夢境,在社會上也有類似的狀況發生。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長時間玩網路遊戲,久而久之也會迷上遊戲中的英雄劇情與呼風喚雨,而逃避現實生活的困頓與挫折。若持續不甘回到真實生活的話,就可能向主角妻子一般,讓自己人生走向一個毀滅的結局。這些隱喻描繪現實生活的劇情,是很能打動人心的元素。

以您的專業來看這部電影,有哪些議題涉及心理科學而讓您印象深刻? 
電影結合了心理科學的元素,正是我喜愛這部的原因。因為這些元素是觀眾所共有的心智特質,因此在觀影時會常覺得很熟悉、大家也就容易獲得認同。像是一開始就提到「最強韌的事物是人的意念,只要意念深埋在腦中就堅韌不毀」。這在人的認知特性上屢見不鮮,像是若要求你腦海當中不要出現「大白熊」,不說還好,越強迫自己不去想,反而大白熊就會在腦中揮之不去。另電影主軸要對人植入一個意念以不知不覺地去改變他的行為,其實這類的心理學應用在生活中處處都是啊。像是各大品牌為什麼要花大錢去打產品名稱廣告?因為當你很常看到該品牌時就會留下印象,之後若面臨購買選擇時在一堆不熟悉的產品中看到該廠牌,雖然不會記得在哪裡看過但就是會覺得熟悉,也因為熟悉對它的偏好就會提高,因此無意識地就提高了選擇購買該廠牌的意願,這種心理現象就稱為觸發效果(Priming effect),這些心理科學的知識早已被廣泛應用在產品行銷上,都是簡單的一些行為刺激就造成人們日後想法或行為上的影響。

除此之外,片中還有不少睡眠與夢的相關知識轉化為劇情元素,這兩者都是很常經歷的狀態,也讓觀眾既感到既新奇又熟悉。比方說身體掉進水中,夢中就會開始淹大水,確實早有研究發現在睡眠時身體所知覺到的刺激會轉化為夢境中的元素。而劇情中最關鍵的元素就是夢境,且特別的是人在夢中是可以控制自我行動。做夢是人們睡眠時自發性的現象,由文明之始人類就不斷地探討夢境內容是否有什麼意義。大部份人的夢境多半像是在演一齣戲,即使身在其中卻也是身不由己,無法自主地控制夢中的行為,而且通常在夢中時並不知道自己在做夢,而是醒來之後才會知道自己有作夢。不過確實偶而在夢中就能夠意識到自己在做夢,並且可以有自我意識與自我控制,這種狀態稱為清明夢(Lucid dream)。在清明夢中就類似電影一般,不僅知道自己正在做夢,也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有研究以腦造影證據顯示清明夢時負責自我知覺與監控的相關腦區會較為活躍,更支持了在睡夢中確實是可能有自我意識,而非只是夢中想像。

您有推薦讀者延伸閱讀或觀賞的書單或影片嗎? 

電影的話,我大力推薦記憶拼圖(Memeto),這部是諾蘭導演改編他弟弟強納森的小說,在2000年時完成的作品。裡頭描述一位無法記得新事物的失憶症主角,在自己症狀與尋找殺妻兇手之間掙扎的故事。片中很細膩的使用了記憶這個元素,同時採用逆向時間軸的方式來陳述故事,影片的呈現非常精彩,對心理學與記憶感興趣的人絕對不能錯過。這部並沒有大牌演員,可能因此台灣並沒有公開上映,不過有發售DVD與藍光。然而根據網友的資訊,發行DVD的公司不知為何把導演刻意逆向的時間軸給重整,如此就變成一部平淡無奇甚至難看至極的電影。建議若有讀者想看這部片的話,請務必找藍光版來看
書籍的話,我推薦「我們為什麼要浪費時間睡覺-夢的科學解析」一書,由貓頭鷹書房出版。這本書一般人讀來可能並不有趣,不過內容對於睡眠與夢的基本概念描述得很清楚,且提到了不少關於夢境的科學研究,讀者可以透過研究更加瞭解夢境的本質與其難以勘破之處。


我覺得科幻電影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它以科學概念充實了人的理性面,並佐以幻想元素來滿足了感性面。

註:本文內容刊載於五月號<潮人物>雜誌。



2013年5月27日 星期一

對睡眠的絕望感會提高自殺風險

from bethelhillbaptistchurch website.
睡不好不只是影響身體健康而已,有研究指出,當人們不再對一夜好眠抱持期待,而對睡眠有了絕望感時,他們的自殺風險將會提高。

失眠與夢魘不但常伴隨出現也常令人搞混,更是自殺的危險因子,然而目前仍然不知道是如何造成的。這個研究將[對睡眠感到絕望]與其他像是人際關係、工作…等的絕望感獨立出來。過濾其他自殺因子如憂鬱症狀本身所造成自殺危險,專注於失眠與自殺風險的關係,只詢問與睡眠相關的失功能信念問題,如:你覺得自己將一直無法好好入睡嗎?

研究者McCall說:「失眠會導致一種很特殊的絕望感,而這個指標可預測自殺傾向,這個結果讓我們有了評估自殺意念的新指標。」如果在後續大型研究能夠支持這個發現,那麼將會有一個新的自殺警示指標來預防各種藥物與心理因素所引起的負面想法。此發現也提醒醫師,自述睡眠問題增加的憂鬱患者,需特別注意是否有自殺想法。McCall強調:當失眠症狀出現時,自殺機率有可能至少提升兩倍。

當失眠患者這種對睡眠的錯誤想法一直持續時,將可能會影響到其免疫系統與身體健康。McCall認為處理這類對睡眠的負向思考是所有睡眠醫師必須要做的。

一旦被診斷為失眠,有些好用的方法可以改善:
規律作息,不管幾點睡,隔天都要在相同時間起床
有睡意時再去躺床,不要在床上持續翻來覆去
減少咖啡因的攝取,要知道咖啡因會停留在體內長達15小時的時間
減少含酒精飲料及吸菸
給自己來點有氧運動
睡前有充分時間可以消化完晚餐

因此,好好善待自己的睡眠吧,別再輕忽失眠的後果,否則到了要打1995時就會後悔莫及啊~

外電連結:
Medical College of Georgia at Georgia Regents University (2013, February 17). Losing hope of a good night's sleep is risk factor for suicide. ScienceDaily. link.

原始文獻:
Nightmares and dysfunctional beliefs about sleep mediate the effect of insomnia symptoms on suicidal ideation. link.

編譯:詹惠萍

2013年4月14日 星期日

睡中有醒--睡夢中或可保有自我意識


在電影全面啓動中,主角可在其他人的夢境中自由活動,還可以有夢中夢、夢中夢中夢…等。先不論如何進入他人夢境(目前做不到),就算在自身夢境,自主行動甚至改變夢境是可能的嗎?確實是可以的,有些百年難得一見的眠夢奇才,在睡夢中可以知道自己正在作夢,也能夠在夢中隨自我意志的行動,研究者也證實在這種睡夢中大腦確實展現了自我監控的反應。


做夢是人們睡眠時自發性的現象,由文明之始人類就不斷地探討夢境內容是否有什麼意義。絕大部份的夢境多半像是電影情節,即使身在其中卻也是身不由己,無法自主地控制夢中的行為。但偶有少數情況是能夠意識到自己在做夢並且可以有自我意識的,這稱為清明夢(Lucid dream)。然而做清明夢時是真的可以有自我意識,還是這個自我意識也只是夢一場呢?

人們睡眠當中並不是同質狀態,是在速眼動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REM sleep)與非速眼動睡眠兩種狀態下循環交替。在晚上8小時的睡眠中會經歷4-5次的速眼動睡眠,而在速眼動睡眠當中多半會有夢境發生(清明夢也是),也因此多數夢境研究都針對這個睡眠階段所產生的夢進行討論。

這個研究由於受限於會做清明夢的人不多,因此只有四位男性參與者(27-32歲),他們皆有4-20年的清明夢經歷。為了能夠記錄作夢時的大腦活動狀態,他們在MRI機器中連續睡2-6個晚上,且被告知若是進入清明夢,需以一些特殊行為來告知現實生活中的實驗者,需將眼球以左-右-左-右移動、緊握左手10秒、再眼球左-右-左-右轉動、緊握右手10秒,實驗者在確認發出訊號後再將之喚醒。四位參與者都有在MRI機器中睡著,但只有其中兩位有在睡眠中發出明確的清明夢訊號,其中一位還貢獻了兩次。

將清明夢與一般速眼動睡眠時的狀態相比較,確實有部分區域的腦區活動的增強,這些增強的腦區多與自我意識有關。如右腦背外側前額葉(right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這區域功能與自我評價(self-assessment)有關;楔前葉(Precuneus)這個區域與自我知覺(self-perception)有關;前額極皮層(frontopolar)與評價自我思緒與感受有關。

研究者Martin Dreslerg說:[一般的夢境人們僅有很基本的意識層面-能經歷到視覺、聽覺…等知覺感受與情緒,但做夢時多半不知道自己在做夢,也就是缺乏自我察覺,而做清明夢的人與眾不同之處就是他們在夢中仍有自我意識]。

然而這個研究受限於會做清明夢的眠夢奇才太少,因此樣本數不多,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才能確認清明夢這個神奇狀態。另我想很多人一定想知道怎麼才能更作清明夢,此點請參考維基百科的介紹--清醒夢

外電連結:
Max-Planck-Gesellschaft (2012, July 27). Lucid dreamers help scientists locate the seat of meta-consciousness in the brain. ScienceDaily. link. 

原始文獻:
Neural Correlates of Dream Lucidity Obtained from Contrasting Lucid versus Non-Lucid REM Sleep: A Combined EEG/fMRI Case Study. link.


2013年1月8日 星期二

最適合站衛兵的生物-海豚

圖片來源:united-academics.org
當過兵的人都知道,站哨時必須持續維持清醒,注意是否出現什麼陌生人以盡快大喊[站住、口令、誰]。若把所有生物都擬人化,哪一種生物最適合站衛兵呢?答案不是狗。近期有研究發現海豚或許才是首選,因為牠擁有長時間對外界保持警覺的能力,最長能夠維持15天之久。


在睡眠界有誰不認識海豚哥?並不是因為他會頂球射門,而是他有著一個驚人絕技—半邊腦睡覺(Unihemispheric sleep)。絕大部分的生物都是左右兩側大腦一同睡覺、一同清醒,然而有少數如海豚這樣的生物是可以兩側大腦輪流睡覺的,這個特技讓海豚睡覺時可以持續浮上水面呼吸空氣以免溺死。

有研究者認為這個半邊腦睡覺的特技可能還帶來另一個好處—維持警覺。國家海洋哺乳類基金會(National Marine Mammal Foundation)的研究者Brian Branstetter與其團隊對兩隻海豚(SAY與NAY)來進行警覺測試,牠們會以回聲定位(echolocation)的方式偵測環境,一旦發現特定訊息出現就需去觸碰一個按鈕以表示正確偵測,訊息是不分日夜地在各種時段出現。第一階段測試共進行三輪,每輪皆連續五天記錄海豚的警覺表現。結果發現NAY的正確率分別是75.3、77.9與86.2,SAY的表現更是超乎常豚,正確率分別為96.3、98.6與99.6,最後一輪甚至只漏掉了2次(另有False alarms 5次)。
牠就是超豚SAY (Credit: Brian Branstetter)

研究團隊對SAY的優異表現很感興趣,想知道這樣的警覺度能夠維持多久,於是讓SAY接受一次連續15天的測試。結果發現牠依然發揮了超豚般的警覺度,15天當中有8天維持了94%以上正確率,其餘7天更是達到100%的正確率,且這樣的好表現並沒有因為持續時間越久而變差,因為最後兩天的正確率皆為100%。

海豚之所以能夠維持如此長時間警覺的原因目前還不清楚,研究者認為有可能是與半邊腦睡覺的能力有關,然而是否確實如此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看來以後富豪不再會養狗看家,而改養海豚了。


原始文獻:
Dolphins Can Maintain Vigilant Behavior through Echolocation for 15 Days without Interruption or Cognitive Impairment. link.